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期末作業







原圖




名片(二)

城市森林

這是往中正大學的條街道

室內設計雜誌

2010年6月初,義大利首都羅馬出現一座名為「SAVE BEACH HOTEL(拯救海灘飯店)」的建築物,這座小小的屋舍由德國人 HA Schult 設計,羅馬到處都是供外國遊客居住的飯店,飯店一點都不稀奇,然而「SAVE BEACH HOTEL(拯救沙灘飯店)」奇特之處在於,其建築材料使用的是由歐洲各處海灘所撿來的垃圾。

有感於海洋的生態逐漸被人類廢棄物所侵蝕,一直以來用行動、裝置藝術表達對地球關懷的德國環境藝術家 HA Schult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動用了四十名人力,在羅馬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旁,以各地收集來的垃圾,打造了長15米、寬12米、高8.50米、重達五十噸的垃圾飯店「SAVE BEACH HOTEL(拯救沙灘飯店)」供人居住,飯店共兩層樓,五間房間。

設計生活用品的建築師

維諾.潘頓(Verner Panton)是一位不尋常的建築師。成長於丹麥,在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完成建築訓練之後,以設計T恤的版權費改裝了一部福斯貨車做為行動工作室(mobile studio)遊走歐洲各國,最後定居、成名於瑞士。有趣的是潘頓在全球大放異彩的並不是他的建築作品,而是他所設計的生活用品,例如椅子。

潘頓獨特之處是他向來不依照既有的常規行事,提出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到驚奇。他曾談及自己的設計:「我試著忘記現成的範例,即使他們製作精良;我嘗試去找尋我個人處理材料的方法。這個結果很少出現四支腳,這並不是我不願意去做一張椅子,而是因為面對新的材料像鐵網與聚酯,必然會導致新形式的出現。』
1950年至1952年潘頓在丹麥名建築師雅克伯森(Arne Jacobsen)事務所工作,這段經驗對他有深遠的影響。雅克伯森是建築師,同時也設計家具與生活器皿,他的作品溫柔典雅,但是背後充滿對新材料與新技術探索的恆心與毅力。雖然當年在事務所被視為調皮搗蛋的小孩(enfant terrible),潘頓仍舊認為雅克森是他一生中學習、獲益最多的師長。「螞蟻椅」(ant chair)即是潘頓協助雅克森設計發展的名椅。自「螞蟻椅」以來,潘頓所設計的椅子幾乎沒有一張不引起注意。在Tivoli Chair、Bachelor Chair、Inflatable Chair與Cone Chair之後,潘頓創造了設計史上第一張利用塑膠材料聚酯(polyester)一體成形的椅具-潘頓椅(Panton chair)。潘頓椅可以說是潘頓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經典之一。
這張椅子從構思、設計、研發、到量產花了將近12年;這個歷程一方面反映了1950年代之後石化工業的發展,為設計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而塑膠材料的性質、生產技術、與成本計算對設計師而言都是前所未有、全新的挑戰;另一方面,此類聚合材料也給設計師在形式的表現上極大的自由度,可以創造各式各樣流線型、且具未來性的作品。潘頓椅在1968年首次以聚酯生產之後,曾歷經三種不同的材料改良,之後停產,直到1990年Vitra公司再度研發材質,加強表面抗刮損的能力,才在1999年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重新生產。

雜誌室內設計2

「樹下」位於台灣桃園大溪市區,業主夫婦對於三名子女的教育相當重視,除了翻修老屋外,更增設美術安親教室,期待透過空間環境的色彩風格與明快設計感,藉重鮮明意象在生活中啟發子女的藝術感與創造力。

因年輕業主夫婦兩人均留學國外,對前衛觀念的藝術品味與設計事物接受度高,因而特別要求空間特質的營造。對此,竹工凡木的主持設計師的邵唯晏從整體意象思考空間表現的可能性,提出在空間置入向上生長的大樹做為設計概念意象,以大樹生長對照樹下學習的意象,回應業主對於子女教育的強調與用心。再者,除藝術性外,「大樹」同時擁有更重要的責任與功能。

(1)結構考量

因一樓前段是傳統閩式房舍,在舊結構之上繼續搭建轉換為三層樓的透天厝,因所有樓梯挑空位於同一位置,加上當時建物新舊交接面處理不當,導致整體建物往一樓前段微傾,雖不致於影響建築安全,但討論後還決議局部補強,樹中結構以H鋼補強,由下往上的綠色樹幹,長出地面蜿蜒攀附穿過樓層,向外蔓生高低依托牆面伸展而上,從垂直向度巧妙補強了挑空後的樓板與結構強度。
(2)設計數位性

設計過程也是本案受業主青睞的重點,透過電腦演算的方式,給予空間幾個結構考量下的相對座標,讓「大樹」在虛擬環境中計算,產生可能的支撐形式,後端再由設計師接手處理。天花部分以三角形為原型進行數位演算,漸次將二維的三角形錯落散佈天花板,復以挑空中的大樹為中心,運用精密的折板系統將天花板翻折成立體塊面,由枝幹伸展依附的牆面天花開始變化,沿著挑空周邊建構出延展的起伏角面,企圖營造動態樹蔭之感。而工程部分,透過雷射座標定位,配合電腦輔助系統(CAD/CAM),就能精準快速完成組立工程。
(3)美術安親教室

業主夫婦愛好藝術,找了幾位老師教導美術創作,大樹的意象就是為了營造一個小朋友的想像天地,藉由抽象樹的造型語彙,讓空間蒙上一層夢想的氛圍。所有房間及教室都圍繞著大樹,小朋友無論在圖書室看書或是教室中上課,都能看到大樹毅力不搖佇立在中央天井區。
(4)作品展示

為回應美術安親教室的需求,大樹也提供許多放置小朋友作品的展示機能,透過吊掛及展示平台的方式,讓小朋友的作品蔓延至整個空間,甚至可以在大樹上塗鴉,將活動與記憶絡印在樹上,同時大樹也成為小朋友間最佳的留言板。
(5) 清透扶手,增大空間效果

本建築為長向街屋,雖縱向夠深,但短向過窄,再扣掉樓梯及房間,空間顯得狹礙,因此我們保留建築既有挑空處,並透過強化玻璃配合樹枝意象,巧妙化身成為輕透的樓梯扶手,藉此讓空間有增大之感,同時鮮明綠色既是視覺焦點,也引導著上下穿越的行進動線。

室內設計雜誌

座落於日本札幌市某個很普通的住宅區內,建築師久野浩志設計了一座尺度明顯不同於周遭環境中那些傳統兩層屋舍的住宅 --- 熊谷邸(Kumagai House),其尺度介於地景與建築之間,推進日本傳統住宅區的房屋型態演變,創造新環境和新的生活體驗。

熊谷邸是一間小屋子,其量體由一座三層高的塔樓及較低矮的單層空間構成,單層空間壓得非常低,降至地面層以下72公分,屋頂高度僅有187公分,使餐桌檯面高度有機會與外頭的花園齊平,鮮花盛開的花園、外頭玩耍的孩童都很輕易地落入成年人的眼簾,而刻意壓低建築量體,意圖在於減少陰影,整個基地隨時非常明亮充滿了直接與間接的光線投射,造成一種寬敞的空間感。
受綠意及樹木包圍,單層量體的屋頂成為一塊生活去處,187公分的高程帶來截然不同於傳統住屋陽台或集合住宅屋頂的體驗,將人提升至略高於街道高度,提供舒適的生活空間,而這種方式無形中改變了住在其中的人和鄰里之間交流的方式,想像一下,當你和你的小孩在屋頂上曬太陽、玩耍時,可以對著路過的鄰居伯伯打招呼,而鄰里之間或許也會因為你的「高度」而變得更為「安全」。